1、安徽16支防疫專家組奔赴抗洪一線
2、皖南國際文旅示范區將或更大力度支持
3、8月8日起,17、510、511路公交走向調整
4、南京搖號新規:人才優先、支持剛需
5、長沙:今年計劃建設公租房9600套
6、長三角三線試行“鐵路e卡通”
●合肥新聞●
1、安徽16支防疫專家組奔赴抗洪一線
27日,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首批抗洪救災醫療隊10名隊員,攜帶數萬元藥品和防疫物資,分別奔赴合肥和淮南抗洪救災一線執行醫療救治和防疫任務。
來自省屬相關醫院、省疾控中心、省血防所等單位的近百名專家,組建成16支專家隊,奔赴安徽省16市的抗洪一線,開展約為期15天的抗洪防疫行動。
據介紹,當前,安徽省防汛正處在“七下八上”的關鍵階段,面臨長江、淮河、巢湖“三線作戰”,形勢尤為嚴峻。
長江干流安徽段總體緩退,但仍全線超警;
淮河全線持續超警,水勢緩落;
巢湖流域防洪形勢極其嚴峻,巢湖忠廟站突破百年一遇洪水位。
截至7月26日,全省有35條河湖(含長江、淮河干流)超警戒水位,9座大型、30座中型、296座小型水庫超汛限水位。16個市全部受災,受災人口862.89萬人,累計緊急轉移安置人口119.58萬人,直接經濟損失345.11億元。
2、皖南國際文旅示范區將或更大力度支持
去年,示范區全年的旅游總收入占全省一半以上,今日國內新聞,入境來安徽的游客當中超過八成去了示范區。
下一步,在金融、土地政策給予示范區更大力度的支持,鼓勵利用歷史遺留損毀土地建設旅游項目。
【建議】
多措并舉加快建設皖南國際文旅示范區
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已經啟動建設多年。當前,該示范區也是安徽省“一圈五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設立示范區旅游產業發展基金,加強與各類政策性銀行的合作,爭取對示范區重大項目的信貸支持。
在打造特色文化方面,除了要加強非遺保護和傳承、實施國家文物保護樣板工程,還要將示范區文化旅游發展納入全省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繼續給予政策扶持;省級文化強省資金繼續向示范區適度傾斜,重點支持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項目。
【成效】
入境游客來安徽的超八成去了示范區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包括黃山、池州、宣城、馬鞍山、蕪湖、銅陵、安慶等7市、47個縣(市、區)。2019年,示范區七市PM10和PM2.5平均濃度分別為60、41微克/立方米,實現了雙下降,優良天數比率為80.2%。同時,完成人工造林24.88萬畝,改造城鎮綠地面積1525萬平方米、新增城市綠道205公里。
2019年,示范區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4436.48億元、接待入境游客546.95萬人次、國內游客4.07億人次,同比分別增長17.2%、9.3%、13.2%,占全省比重分別達到52.0%、83.4%和50.0%。
在基礎設施方面,也在不斷完善。除了前段時間開通的商合杭高鐵合肥以南段,當前,安慶~九江、南昌~景德鎮~黃山高鐵加快建設;池州長江公路大橋、蕪合高速林頭~隴西段改擴建等已經建成通車;改造國省干線公路里程約1226公里,完成投資93億元。
除了新建蕪湖宣州機場,當前改擴建安慶、池州機場加快實施,黃山機場遷建和桐城市、旌德縣等一批通用機場前期工作積極推進。截至2019年底,示范區內鐵路運營總里程達1613公里,占全省總量的33.3%;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約達1600公里,占全省總量的32%。
【方向】
鼓勵利用歷史遺留損毀土地建設旅游項目
將重點在完善體制機制、強化政策支撐、推進文旅融合等方面發力,推進示范區高質量發展。
下一步,將適時召開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聯席會議,進一步暢通省、市、縣溝通協調渠道,針對示范區建設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研究提出新思路、新對策。
在金融政策方面,將鼓勵各地開展銀企對接,提高政策性銀行等金融機構支持旅游企業的積極性;探索景區林權、景區經營權、門票收費權等新的質押貸款業務。
土地政策方面,省發改委將鼓勵政府、土地權利人合理合規利用歷史遺留損毀土地建設旅游項目;旅游相關建設項目用地中,用途單一且符合法定劃撥范圍的,可以劃撥方式供應。
文化底蘊是一個區域的文化軟實力。下一步,全省將統籌省級文化旅游等資金,重點支持示范區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項目建設,啟動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建設黃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
3、8月8日起,17、510、511路公交走向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