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有句俗話叫“漢中小吃打天下”,說明了當地小吃的美味和百姓對于小吃的喜愛。簡單的原料、簡單的調料、簡單的工藝卻能炮制出一味味令當地食客癡迷的美食,令人嘆服。熱面皮、菜豆腐、臘汁肉夾饃等特色小吃,不僅在當地遍布街頭巷尾,而且也慢慢隨著漢中人走到了全國各地。身在外鄉的漢中游子每每吃到“稀飯面皮菜豆腐”的經典正宗“套餐”,這樣的家常美味總是會勾起對家鄉的濃濃思念。
1、面皮
始于秦漢,色澤鮮亮,食之爽口,氣味芳香,風味獨特,可涼食外,還可晾干油炸,雪白透亮,香酥迷人,在宴席可與蝦片媲美,還有炒,燴等吃法。它是人們喜愛的,風味獨特的地方名小吃。面皮是米做的,類似于南方的米粉。因為柔嫩、勁道就象上好的面條一樣,故名之??梢郧械矫鏃l那樣細,澆上調料湯后就囫圇放在碗里拌著吃。食后腸胃舒暢,口舌生香,油而不膩,清爽暖心。面皮是百姓化、大眾化的吃食。
其中,還有一段歷史:傳說劉邦與張良二人到漢中微服出尋,半路餓了,便到農家吃飯,農家拿出面皮出來給他們吃,劉邦問這是什么,農民不知,劉邦笑曰:"此乃蒸餅也!'
2、菜豆腐
漢中菜豆腐菜豆腐稀飯是漢中地區一種民間家常飯,雖然做的方法不復雜,但因取料方便,做工較細,好吃且富有營養,所以已成了當地待客的佳肴了。這種家常飯之所以被民間奉為待客上品,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種飲食極富營養,即使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來看,豆漿、豆腐都有很高的營養價值,且易于消化,有利體內吸收,也不失為一種配方科學,有利于人體健康的美味佳肴。冬季吃這種飲食,暖和耐饑,夏天吃止渴消暑,既美味又實惠。不但如此,這種飲食無論男女老幼,體強體弱,都能食用。難怪無論社會怎樣發展,這種取材容易,且獨具鄉土風味的菜豆腐稀飯卻一代傳一代成了家常待客飯中的皎皎者了。
3、漿水面
漿水面就是把蔥花過油到稍焦時將漿水倒入熗到微沸即可舀出,然后炒一盤素韭菜做為提味的炒菜。待手工面下熟后澆上漿水,調上炒過的韭菜、油潑辣子、細鹽后即可食用。漢中的漿水面,其味酸,辣,清香,別具一格,相傳該名是由漢高祖劉邦與臣相蕭何在此吃面時所起。它一直是漢中人民喜愛的面食,漿水菜的菜以芥菜(花辣菜)為佳,白菜,芹菜也可。制作時,將菜洗凈,在沸水中煮燙至蔫,取出放入瓦盆罐中,加入面湯,一至二日待菜色變為金黃即可,再用食油,精鹽,加蒜苗炒熟,配以蒜花,姜末,花椒粉等佐料調好的豆腐丁,燴入炒熟的漿水菜作為潲子。漿水面條要用人工搟制,使之葉寬,條長,片薄。將煮熟的面條入碗,調上漿水菜的潲子,澆上辣椒紅油,漿水面即成。它看上去紅白黃相間,入口酸辣清香,回味無窮,并具有開胃之功效,是漢中的名小吃。
4、粉皮子
粉皮子又稱-片皮-,入口有咸,酸,辣,香,沖等味.吃的方法都是涼拌,嚼之光滑,柔韌,自帶幾分涼爽.寒熱皆宜,老少喜傳統得粉皮子是由生長在山上的蕨菜根莖搗碎,取其淀粉加工而成.民間的制作過程是將蕨粉稀釋,加微量明礬攪成糊狀,舀進平底小燙鍋,讓燙鍋浮在沸水上,隨即左右旋轉,讓糊狀漿汁均勻鋪開,再放在冷開水中降溫,待收汗后撈出來切成條狀,色澤鮮亮,柔滑如皮條,筋絲好,有彈性.粉皮的調味非常講究,一般都佐以少許的菠菜,豆芽,紅蘿卜,調入鹽,醋,醬油,芥末,姜蒜汁,紅油辣椒汁,及味精,頗能誘發食欲,最適合青年人的胃口。
5、石門麻辣豆瓣魚
被譽為陜南一絕的石門麻辣豆瓣魚,見長于活魚快做,魚鮮肉嫩入味爽口,紅油漫浸柔辣不膩,麻中透香回味悠長。它是饒勝利先生開創的褒河第一家魚餐館的品牌佳肴,曾被中央電視臺、陜西電視臺報道。饒記石門魚餐館常有國外友人、影視明星、文人雅士惠顧贊賞。始創于石門水庫大壩,后遷于現址——石門國家水利風景區所在地褒河街褒姒路口,該館不斷創新,推出有口味各異的魚宴系列佳肴,“去石門旅游,到褒河吃魚”已成為漢中人飽眼福、享口福的一道風景線。
6、漢中梆梆面
漢中風味食品,將很薄的面片切成1-3厘米寬的面條。湯里加醬油、醋、鹽、辣椒油、胡椒粉、蔥花,最后加少許豬油。
7、涼粉
漢中人夏天吃涼粉消暑解渴,冬天則愛吃熱涼粉,稱熱打鐵,加上各種調料,吃了回味無窮,龍巖花生,味口大開。涼粉是以冰豆、豌豆涼粉為上品,米涼粉次之。漢臺區鋪鎮的冰豆涼粉更為可口。
8、米糕饃
是城鄉老幼皆宜的食品。以大米為原料打漿發酵蒸制而成。味甜、柔軟易消化。還有一種以包谷米為原料磨漿加食堿的蒸制而成的叫堿水饃??芍苯邮秤靡部汕衅捶嗜?,味道頗佳,秦巴山區縣制作較多。
9、紅豆腐
采用民間傳統配方和獨特工藝制成,味微咸辣,色美可口,余味悠長,營養豐富,能健脾開胃,增進食欲。城固縣上元觀的紅豆腐全省著名。
10、麻辣雞
用鮮活公雞加工制成,色澤金黃,余味濃長,味兼麻辣,有開胃益神作用。為群眾節日佳肴和招待賓客之名菜。寧強縣城制作者最好。
11、漢中板鴨
鮮活麻鴨為原料烤制而成,色澤黃亮,美味可口。
12、柿餅古為朝廷貢品。將成熟的柿子去皮后制作成干果食品。寧強代家壩的柿餅為好,個大、質軟、雪面紅瓤、味道甘美,曾遠銷省內外,出口東南亞及日本等國。
13、寧強王家核桃餅
陜西省寧強縣傳統風味小吃。王記福興老字號核桃餅開業于清乾隆年間,其技藝代代相傳至今。其特點是:色澤金黃,油酥可口,久貯不變。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碳水化合物。核桃還具有壯腰補腎、潤腸通便的食療作用。
14、香噴噴的臘汁肉
臘汁肉即用臘汁煮出來的肉。但它不同于干臘肉,它們最大的區別在于,干臘肉是用煙熏臘的;它也不同于一般的鹵肉,鹵肉是用鹵法制作的肉,即用鹽水、五香料或醬油制成鹵水,將肉放進鹵水里煮熟即成。而臘汁肉不加姜蔥、料酒,也不用加糖來調色,只需用幾味中草藥及香料與肉同煮即可。這在中國飲食文化中堪稱一絕,也算是漢中人的一個首創,體現了一方一域的民風民俗。
漢中臘汁肉所用中草藥及香料為:甘松,山奈,蓽撥,良姜,砂仁,白蔻,細辛,白芷,肉桂,丁香,另加大茴香、小茴香、草果。這幾種藥料混雜在一起,制成藥料包,即可用來熬制臘汁,它除了能提供特殊香味外,還有健胃消食,潤肺理氣,散寒祛風,鎮痛化滯,通竅開胃等功效。
臘汁肉制法十分簡單:將藥料包放入清水鍋里,以旺火燒開,再以小火慢慢熬出味,調入精鹽后,即可放入肉料同煮。所用肉料以豬雜碎(即豬頭、豬肝、豬肚、豬心、豬蹄等)為主,牛肉、驢肉、狗肉及雞、鴨、干魚等也可選用。煮時用文火,慢慢地熬,讓肉充分入色入味。肉不宜煮爛,要恰到好處,約40分鐘左右,將肉撈出,經驗豐富的家庭主婦,聞其味便可知肉的生熟程度。
煮熟后的臘汁肉,黑里透紅,香味撲鼻,觀其色,聞其味,不食也會滿口生津。臘汁肉最普遍的吃法是:將肉切成薄片入盤,蘸著味碟吃,味碟用紅油辣子、姜末、蒜泥、蔥花、醋、味精調制而成。夾一片肉放在味碟里蘸一下,入口有明顯的藥味兒,但味中有香,耐嚼爽口,香味醇美。另一種吃法是將臘汁肉切成或片,或絲,或丁,加蔥、姜、蒜、料酒等作料,可與多種蔬菜同炒,也美味無窮。
煮過肉后的臘汁和藥料包可反復使用,將二者一同盛入瓦罐里,涼后蓋實,可保存三五年不會壞。但儲存時藥料包切忌漂浮在臘汁上面,要將其深入罐底,否則會長霉變質。如藥料包用的時間長了,味道會變淡,這時就需要換一個新藥包.
15、香油散子油炸豆腐餃子
香油散子是細拉圓面條繞在大竹筷子下鍋后繞成蘿形炸成,又酥又脆,百吃不煩。炸豆腐餃子,是一種素食,加上韭菜,咬開一股子香味噴鼻。
16、油茶
大鍋熬熟面粉成稀糊拉湯加上調料、姜米和大頭菜顆和油辣子,上面抓些油散子算一碗。冬天喝起來可以暖胃。湯能喝。散子帶脆,軟中有硬,堪稱佳食。
17、血旺子,羊雜碎和大鍋湯
血旺子是把稍血加適量干粉,從盆中取出,下鍋前打成塊狀,煮沸加姜汁辣椒油賣碗碗子。里邊也有少量幾塊豬尿泡(膀脆)點輟其間。羊雜碎是把羊的雜碎煮好,加上調料再把它切成碎塊,放上辣子油和花椒面,盛在沙鍋中賣碟碟,可以下酒。(用鐵鍋變色)。
大鍋湯,是把餐館酒席上的殘菜剩羹,雞鴨魚肉和骨頭專門收在桶內,擔到菜集子,下鍋煎熬,加辣椒用碗子賣出。
18、蒸雪糕
是糯米粉放在欲子里,加小豆帶水糖。用刀劊一塊一塊賣。割一塊,上邊是紅色的糖,中為白色的糕,下邊豆沙粒,三色三層,帶藝術色彩,吃起來柔軟可口。
下一篇:味見漢中面皮